顶点小说网 > 大汉龙骑 > 第一千二百九十七章 初战交锋(56)

第一千二百九十七章 初战交锋(56)

小说:大汉龙骑作者:皇叔刘司马字数:4021更新时间 : 2017-03-04 23:53:48
  徐庶返回自己的营帐,却发现简雍在帐内等候多时,见其进来,笑问道:“翼德这么晚还把你叫过去,是出了什么要事?”

  “嗯,主公传令来了,刚和翼德议定好,明日一早,我带步兵就要去余汗县了,怎么样要不明天和我一道?”

  “去余汗县?”简雍一时间没反应过来,停顿了片刻,在心中理顺了这句话的意思之后摇了摇头,道:“算了吧,有你徐元直在余汗,当可保无虞,我还是留在翼德身边,也许能出一份力。”

  徐庶点了点头,在帐中坐了下来,道:“我就知道你不会去。“

  “知道还问?不过你和翼德是怎么想的,突然就决定分兵了?”

  “主公那边传来命令,虽然没让翼德分兵,但为了保险起见,这才有此安排,只要能尽早赶到余汗,就能够截断纪灵逃跑之路,把他困在豫章。

  虽然这个安排有些仓促,但还是专门腾出了一天的时间,张飞现在已经安排了步兵集结和准备粮草了,并命令步兵兄弟们收拾随身物品,今夜就能准备妥当,好好休息一夜,明天一早便即出发。

  徐庶的三言两语使简雍笑了起来,说实话徐庶并没有透露太多,这其中到底是何打算其实并非如何难猜,只是见他信誓旦旦的样子,有些不解他为何会有如此十足的信心,说道:“元直,你就这么有信心,觉得纪灵会走余汗县?”看他的意思,分明是已经确定了纪灵要逃走的路线,难道是有密探已经探出了这一消息?如果是这样的话,那纪灵确实是插翅难逃了,可如果不是这样,一旦纪灵并没有按照他的预期从余汗而逃的话,那可就麻烦了。”

  徐庶摇了摇头,道:“现在能够让他安全逃离的路线就这么几条,余汗的可能性最大,当然如果他选择鄱阳县这一最近的路线也不是没有可能,可真要这样的话,就算我们不能及时将其拦截,也完全可以借助水军周泰,这就等于我们筑起了两道防线,纪灵如果真聪敏的话,就绝不会选择这条路线,所以走余汗的可能性最大,而我们现在的目的也是在余汗与纪灵决一死战。”

  “原来如此。”虽然帐内并没有地图,可豫章地图早已烂熟于心,各郡县的位置在脑海中有一个清晰的位置,当徐庶做出解释之后,他便肯定了他的说法,所以说现在这件事已经敲定了,反而是让他有些没有料到的是主公对纪灵的看重,毕竟就战略意义来说,消灭张勋可远比消灭纪灵更有战略意义,可对于主公这样的命令仔细一想之后,也就能够明白主公的主公的意图了。

  毕竟张勋哪里,天时地利人和都占据着,想要攻下浔县并不容易,反观纪灵,却没有任何有利因素,这对他们来说自然就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自然没有放过他的可能。

  徐庶看着他城市,猛地想起一事来,问道:“宪和,我好想记得宗寇有提到过纪灵的粮草即将告罄,不知这事是真是假?”

  “确有此事,不过这事却是宗寇从杜及降兵处得知的,但这些降兵却都被他送到了主公所在的柴桑,所以具体情况我也不是很清楚,如果你想了解实情,最好把宗寇叫来问一下。”

  “不用了,他既然这么说,那就不可能有假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纪灵就更不可能在南城待太久,就算是没有袁术的命令他也不得不撤,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他和张飞现在的安排无疑是明智的,没有在南城轻举妄动,反而因为撤兵,没有付出任何不必要的伤亡损失,反而更为从容的和他耗着时间,而粮食要告罄的纪灵现在拖不起,那么他们便掌握了主动,尤其是现在分兵之后,就让纪灵彻底陷入绝境之中,越晚撤军,越没有机会撤兵。”

  ~~~~~~~~~~~

  在张颌回师秣陵之时,太史慈指挥讨伐山越的部队先期抵达了丹阳与吴县边境,吴郡三万部队在太守许贡的带领下就驻扎在边境对面的毗陵县,而到此之后的太史慈并没有选择放手,反而是主动出击,出其不意的进攻,被太史慈与副将张北视作唯一的希望,以少胜多的机会,不然待其准备妥当,主动来攻之时,以他们这不到八千人能难阻挡敌军。

  所以,在吴郡大军抵达毗陵县的第七天,太史慈就对他们发动了一场突然袭击,因为太过突然,一战便将吴郡士兵打懵了,一路追杀,吴郡官兵连退数百里,撤入阳羡郡内。

  这一仗太史慈可谓大获全胜,仅用半天时间,便击溃三万吴郡精锐,但这一仗吴郡的伤亡却其实不算大,不到三千人,毕竟他们投入的兵力太少了,虽然突袭成功了,但给予敌人的打击却并没有达到太史慈的预期。

  这样一来,事态变得就有些微妙起来,没有大规模消耗敌军有生力量,最后很可能导致敌军重新集结后发起疯狂的反扑。

  太史慈已经能够预料到那时交战的惨烈程度必然会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

  为了不让这一情况发生,他与张北开始谋划阳羡战役,或者干脆直接就杀向吴县,毕竟吴郡的郡治在吴县,这里是吴郡的核心,突袭这里,便好似第二次徐州之战张飞奔袭寿春,再一次上演一出围魏救赵的戏码,只要能达到逼退许贡的目的,那么就完全有围城打援的机会!

  毕竟就吴郡来说,不管是阳羡也好毗陵也罢,与吴县比起来就显得都不不重要了,这几地不论是人口规模还是经济规模都与中原小县差不多,但吴县却不同了,一郡郡治,南方少数几座大县,其规模甚至一点都不输秣陵,如果太史慈当真能按照他的既定计划达成目的,那么当他大军抵达吴县的同时,势必就会迫使太守许贡率军回师,救援吴县,这样太史慈的可选择性就变大了,完全可以伺机对敌,更能够在吴县带着他的五千主力以当年张飞在寿春的游击手法牵制住许贡,为张颌的援军争取时间,那个时候,就算找不到太好的破门时机,可只要能拖延到张颌回师,以张颌的百战的主力精锐,别说对付吴郡之军了,说不定等主公回师后,吴郡已经在他的治下,到时候要考虑的不是吴郡之敌,而是选何人为吴郡郡守。

  太史慈和张北两人计议商定之后,便开始进行奔袭吴县的准备,而在阳羡的吴郡主力,在损失了足足三千人之后,还真有点被打怕了的情形出现,对此许贡不得不把兵力全部收拢,再也不敢把兵力四散,不给太史慈任何机会,而且部队在收拢之后,不管是攻还是守,都更游刃有余,如果太史慈赶来,则集主力给予其致命一击,如果他不敢来,那么他们便会出动出击,这一回,就用集中起来的吴郡军给予太史慈以致命打击。

  部队被派了出去盯着太史慈的动静,而在阳羡的许贡则并没有闲着,南方不比中原,几百年都没有什么战事,就算有山越袭扰,也只不过是在亭里之间,是以城池失修严重,几乎除了城门前的壕沟与护城河还算万倍,其他的不管是城池还是守城的器械全都老旧不堪,甚至一些床弩因为年久失修,在尝试巨箭上引之时便损毁了。

  而城墙就更不要提了,如果敌军来攻城,都不用强攻,只要用地道之法甚至是火烧之法,阳羡的城墙不会坚持一天,就会坍塌,这样恶劣的情况,几乎等同于让他放弃守城改为主动出击,对此许贡也不去过多考虑,不管怎么说,他们都占据着人数上的优势,虽然第一仗失败了,但只要布置妥当,主动迎击太史慈并非没有胜算。

  正在许贡信誓旦旦想着如何反攻太史慈时,让他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毗陵县的太史慈长途奔袭百里抵达吴县。

  几乎是一夜之间,多年没有遇到战事的吴县百姓便见到了城外遮天蔽日的旗帜以及营帐延绵和鼓声雷动,每一名吴县百姓无不是人心惶惶,尤其是吴县太守许贡正领军在外。

  但一连三日,却发现秣陵军并没有对吴县发动攻击,而他们的郡守,却同样迟迟没有出现,已经整整三天了,从阳羡就算是爬也爬来了,这里面一定有缘故,不然的话,攻城的太史慈不着急,太守许贡怎么也不急?

  太史慈的目的是什么不言而喻,就是调动许贡,让他疲于奔命,然后伺机寻找良机将其消灭,所以当太史慈来到吴县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输部队防御从阳羡驰援回来的许贡主力,一队队人马在驰道早早布放,可是连着三日却连许贡的人影也没有见到。

  派出斥候查探,却发现许贡在阳羡根本就没有回军吴县的迹象,说白了,太史慈的意图太明显了,而且他这五千人要打下吴县这样的大城也确实不太可能,局势变得微妙起来,现在要把许贡引回来,就必须要让他相信他们是能攻破吴县的,只有如此,才能迫使许贡回军,然后再寻找良机。

  太史慈当机立断,做出了攻城的打算,一架架攻城器械被准备好,甚至可以被守城的郡国兵们发现,看着太史慈的攻城准备。

  吴县官军们终于坐不住了,毕竟郡守可是信誓旦旦的保证太史慈不敢攻城,让他们不必担心,现在看着那一架架攻城器械,眼中怎能不出现一丝难以掩饰的恐惧,一旦太史慈攻城,他们这不到三千人的郡国兵,又凭什么守得住这偌大的吴县?

  而且他们这几年最多不过备寇,面对的敌人也不过是乌程山贼严白虎之流,连正规部队的战斗力都很低,更何况是这些个郡国兵,没有一点守城的经验,包括都尉自己也如此,面对城外准备攻城的寿春军,心中充满了恐惧,对于死亡的恐惧。

  他再一次向许贡求援,请求他尽快回军吴县,不然的话吴县可正就要被太史慈攻破了。

  都尉的求援打乱了许贡的部署,他的计划有些大胆,就是要反其道而行,既然你太史慈虚张声势敢去吴县逼我回军,那我则干脆假戏真做,直接就去秣陵,到时候目的达到,还化解了吴县之困,一箭双雕。

  许贡的算盘打的非常响,但可惜他做出太史慈不敢攻城的判断却事与愿违,当他听说太史慈正在赶制攻城器械时还存着一丝侥幸,并没有回师,反而开始准备出兵秣陵,可随着第二日的求援文书传来,他发现事态后续的发展已经发生了改变。

  太史慈下令攻城,而且攻势十分猛烈,当看到从吴县传出的这一情报之后许贡的表情终于变得难看起来,太史慈攻打吴县的目的已经很明确了,就是要逼着他回军救援,如果许贡坚持不肯回援,那太史慈便把吴郡彻底攻打下来。

  对此许贡毫无怀疑,毕竟太史慈不是严白虎,秣陵军也不是山贼悍匪、山越夷民,他们可是刘澜的主力部队,是闻名于天下的精锐士卒,从毗陵一战就看得出来他们的战斗力是何等强悍,如果不是人数太少,那他可就知道毗陵一战能有多少人侥幸逃脱了。

  “太守,太史慈既已攻城,我们就不能在犹豫了,回师吧。”帐下的士兵没有一个不持如此观念,不管怎么说,吴县才是他们的根基,哪里可不仅仅只有钱粮,还有百姓以及他们的家人,一旦吴县被破,那他们不急回失去后援保障,更会在家人安危的担忧下人心惶惶,那时兵无战心,拿什么与太史慈相抗?

  所以,不管发生了什么,吴县不能丢,就算这一仗不去打秣陵,也一定要保证吴县的安全,要保证吴县始终在他们的手中。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