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经伦论修订本 > 第六十四章、《易》学(3)仁文化

第六十四章、《易》学(3)仁文化

小说:经伦论修订本作者:山高知寒戈云字数:1510更新时间 : 2021-04-29 07:30:00
第六十四章、《易》学(3)仁文化

然而,孔子的仁文化含有浓厚的母性文化的基因,这是阴阳文化决定的,易学本身就是阴文化,是阴性文化决定事物或思维发展的文化,阴文化富含母性文化精神,而母性文化精神又是引发家庭或社会内部矛盾的重要原因。

在汉文化中,有一种母慈之心存在于文化的根因之中,就是母亲总是最关爱儿女中那个最弱、最穷、最没能力的子女,并给予这个最弱、最穷、最没能力的孩子多于其他儿女的物资和关爱。这是一种仁慈的表达方式,它来自母性的宽怀之心。

母亲最大的仁慈往往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女个个都强,她不能看到自己的儿女中有弱者和强者之分,或有穷者与富者之分。于是以母亲的仁爱之心便会倾向于弱者和穷者,并给予弱者和穷者超于其他儿女的物资和精神的支持,以期弱者能赶上强者。但正是这种宽怀的母性仁慈之心却是引发兄弟姐妹之间矛盾的重要原因。因为这种分配方式并不合自然生存的法理。最终家庭不能和睦的主要原因就是因此而起。

孔子在《易经・系辞上》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这句话强调的是“继”和“成”。凡事物发展和思维进步将定讲继承、发展、完善和成就。而达成这一切目标的是阴阳合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竞争环境下没有弱强之分,或穷富之分,物种与自然之间的抗争,能适应自然者存留下来是丛林法则。只有这样才能“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

而在母性文化熏陶下的家庭,兄弟姐妹之间往往受母爱的分配而产生分歧,看似和睦的家庭,其实内部早已分裂暗流涌动,内部积存着难以化解的矛盾,一旦遇到风雨便会暴发激烈的斗争。

而在父性文化中,父亲往往对往儿女一视同仁,没有强弱之分。狼王在分配食物时不会多分给弱者或强者肉食,而是平均分配,或是整体提供儿女食物,任由儿女争抢食物,并不特意关注弱者或强者。这便是阴阳合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孔子很明白这个道理,他力图将汉文化转化为阳性文化,但终因汉文化是阴性文化而无力回天。所以你看到的孔子文化其实仍是母乳文化,富含母性的仁慈间爱精神。

而真正的父性文化强调在同一环境下,没有弱者强者之分,同样的竟争环境,适者生存。所以你会看到在西方国家,他们分配财富往往是普惠的,人人平等,伸头一份,没有强者弱者、穷者富者之分,只要是国人,人头一份。然而往往这种分配方式反而不会产生矛盾和制造积怨,反而更容易让人人都接受,反而内部矛盾少,儿女之间反倒更容易和谐相处。

对孔子的仁文化而言并无可厚非。但是仁文化带给家庭和社会的往往是矛盾、积怨、斗争和纷乱,并非用仁不仁,而是仁文化存在过重的母慈精神,而这种慈母精神往往却是积累矛盾制造积怨的祸根。

如果说孔子的仁爱不是上下之爱,而是平行之爱,那么仁文化将是世界上最善良、最完美、最上层的文化,但它偏偏是君臣、父子、夫妻之间的上下间爱,这是含有严重的上下等级之亲的爱,是产生阶级分化、等级差异的根源。

事实上人与人之间并没有上下定制的相亲相爱,臣无需跪拜君,子无需跪拜父,妻也无需跪拜夫,真实的家庭和社会应当是君臣、父子、夫妻平行相拥的相亲相爱关系。如果君臣、父子、夫妻是平行相拥的仁爱,那么仁文化将是世界上最善良、最完美、最上层的文化,必将代代传承,永远不死。

虽然汉文化对“仁”有诸多解释,但终因汉文化是阴文化而难以摆脱阴阳上下相亲相爱的文化精神,母慈之心仍是积累矛盾制造积怨的祸根。古代中国朝代更迭过快的重要原因就在这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