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古都之恋 > 第二十三章 孔子问道老子

第二十三章 孔子问道老子

小说:古都之恋作者:塞北飞雪字数:3644更新时间 : 2020-12-02 15:28:00
拾级仰望尊经阁一层匾额为,“古今学问在审问审问方成学问,天下常道非可道可道师法常道”,题款颜真卿;二层匾额为:“千言道经贯古今,半部论语治天下”,题款苏轼。

阁内有两尊青铜雕像,雕像中孔子双手行礼问道于老子,老子伸出一根手指,似乎在说着什么。一个是儒家的至圣先师,一个是道家的天尊先祖,他们的相遇更是一种儒道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孔子问道老子。”于丽认真地念着。

一个女子带着一个五六岁的男孩也来参观敬礼。

“孔子几次问道与老子啊?”妈妈问儿子。

“两次。”

“对,两次。”妈妈高兴地说。

那一对母子走后。高翔疑惑地问,“孔子到底几次问道与老子?”

“三次吧。”顾菁菁说。

“我记得也是三次。”高翔说。

“不知道,我没见过。”小胡笑着说。

“应该是三次。”高翔继续说,“第一次有年代可考的是孔子十七岁时问礼于老子,即鲁昭公七年(前  535  年)  ,地点在鲁国的巷党。  《礼记•曾子问》记载有孔子向老子问礼的四则故事,其中,  ‘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土恒,日有食之。  ”’《水经注•渭水注》记载:  ‘孔子年十七,问礼于老子。’

“第二次是在春秋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  ,地点在周都洛邑(今洛阳)  。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矢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史记•孔子世家》亦载: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  ”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

“第三次是孔子五十三岁时,即周敬王二十二年(前498年)  ,地点在一个叫沛的地方。  《庄子•天运》载曰:  ‘孔子行年五十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

“好记性啊。”飞燕赞叹道。

顾菁菁更是两眼闪烁着崇拜的光芒。

“人称活电脑。”丁一说。

高翔很高兴。他又看了看万哥。

万哥不慌不忙地拿出手机来查找。不一会儿他说:“第四次在鹿邑,具体时间不详。  《吕氏春秋•当染》记载:  ‘孔子学于老聃、孟苏、夔靖叔。’  关于这次拜见老子,也有出土实物可证,即1992年安徽省亳州市文物部门在鹿邑太清宫镇东北方向  五公里的安溜镇发现了‘问礼宫石刻’,所指即孔子问老子故里处,说明孔子也曾到过老子的故里鹿邑  。  在出土汉画像石中,  关于  《孔子见老子》雕刻图像是常见的,尽管各地出土的这个画像在艺术表现手法、雕刻风格、视觉形象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孔子问礼老子、宣扬儒家思想的主题却是统一的。在孔子、老子的时代还没有儒道之分,百家争鸣,各执一端,互相非难那应该是战国时代的事了。具体有没有第五次问道,那我就不得而知了。”

“对呀,你也没有生在那个时代嘛。”小胡说。

“胡说——别捣乱。”于丽有些气恼地说。

小胡便乖乖地一语不发了。

“喂,你还有什么说的?”晓彤喊林风。

“咱们先找个凉快的地方慢慢聊,这尊经阁后面就不错。”林风说。

于是大家转到了阁楼后边的月台上。这高台阁楼遮阴,视野宽阔,可见两边角楼相对竦峙,俯视北边帝君庙山门威武雄壮,清风拂面,聆听楼檐风铃“叮叮当当”作响,好不悦耳。

“至于孔子见了老子几次,这还真不好说,因为我也没见过啊。”林风笑着说。

“又来了,你们就不能正经一点。”于丽气呼呼地说。

“我觉得见了几次面并不重要,在哪里见的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孔子面见老子请教的是什么问题,老子告诉孔子要像水一样……”

“对,关于那场水的争论。”高翔又想起来了,“他们在黄河边上,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说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化之快,亦有珍惜时间之意……老子是怎么说的来?上善若水?……”

“再好的记性总有忘记的时候,等下,我从手机上查一查。”万哥说。

“这算什么本事?考试的时候也让你查手机吗?”晓彤不满意地说。

“这也是一种本事。你想,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能找出你想要的,也是不容易的。”林风给打圆场。

“关键是你得清楚你自己想要什么,就比如找对象,于茫茫人海中能找到与你白头到老的那一个,难啊!”小胡说。

“别打岔!”于丽狠狠地盯了小胡一眼。

“找到了,我给你们念念。”万哥端起手机来读着,“孔子、老子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

“喂,说重点。”于丽催促道。

“多美啊!孔子伫立岸边,不觉叹曰:‘近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子此语,老子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则烦恼之情增。’

“孔子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

      “孔子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

“既然老子的‘道’这么厉害,那么‘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又如何解释呢?”顾菁菁问道。

“是啊,按照老子的说法,我们应该再回到原始社会去。”高翔说,“我们应该茹毛饮血,而衣皮苇了。”高翔笑了起来,他本是要幽默一下的,但他的话语太文绉绉了,他的表情又不够自然,一时间弄得大家没明白过来,他只好尴尬地作罢。

“呵呵,已过了两千多年了。我们现在站在汽车、飞机上批评老子,当然有足够的理由了。什么小国寡民啦,‘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啦,对于如何救国的具体方案,两千年前,那是谁也预料不到的,如果能预料得到他就是神了。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正确的,穿衣之道,也在于返璞归真,‘五色令人目盲’,无论怎么变,衣服的本质就是保暖遮体。现在的衣服既不能保暖又不能遮体,那还能称为衣服吗?呵呵,狗穿衣服人露肉。”

“万哥,可不能这样说。”小胡提醒道,他向万哥呶了呶嘴,那意思是这么多女性在此,打击面可太广了。

“是儒家思想更能适应封建社会,但儒家思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林风赶紧接过话题来说,“在老子、孔子那个年代,是不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的。孔子和老子也是亦师亦友的关系,老子说孔子也并没有批评的意思,老子也是很欣赏孔子的。孔子也不是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这本身就包含着道家思想。儒道是不能分开的,每一个中国人的意识里都有儒道思想,像谢安、李白、苏轼、陶渊明等等等等,‘穷则独善其身,达者皆善天下’。所以嘛,你们说的都对。”

“就讨厌你这种人,没有一点儿自己的主见。这是圆滑,骑墙,墙头草随风倒。”飞燕说。

“我倒觉得他说的有一些道理,每一种理论都不能一直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只有相互融合吸收变化,‘道’也是变化的吧。我们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文化、技术,既不能全盘接收,也不能弃之不用,只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行。”李风铃说。

“精彩!大家说的都很精彩。我这顿饭是值了。”林风笑着说。

“你是说我们没白吃(白痴)吧?”顾菁菁问道。

“精彩,精彩。”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