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经伦论修订本 > 第二十三章、绝对物质

第二十三章、绝对物质

小说:经伦论修订本作者:山高知寒戈云字数:3285更新时间 : 2021-02-09 10:06:00
第二十三章、绝对物质

既然客观唯心论者提出“绝对精神”说,那么纯粹物性论者也应该有自己的“绝对物质”说。

其实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国人就提出了“绝对物质”的思想理念,也就是孔子晚年提出的“天人合一”学说。孔子晚年的思想重点放在天下大同上,并从理论上寻求解决天下分治的现实,力图通过理学思想形成倡导天下大同的结果。所以孔子通过研究《易经》得出“天人合一”的结论,而天人合一的意图就是天定人为的思想,就是一切事物皆在既定中发生,也必定在既定中结束的思想理论。也就是说事物的发展规律可以通过爻变计算出来,有循环往复性,当你找到峰值扭矩点就等同于找到规律性。比如股票的K线图,当股价涨幅达到峰值时,下跌就是必然的现实。

《易经》是以阴阳为理论,以爻变计算峰值的学问。古代中国没有唯物论与唯心论的说辞,但《易经》阴阳理论有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实质。

《易经》成文后衍生出来的思想门派多如牛毛,但是无论各门派如何阐述自己的思想,归根结底还是以阴阳为依据的《易经》理论,这其中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孔子与老子。

孔子的思想无论从何处来看都与唯物论息息相关,孔子的核心价值观是“天人合一”,那么什么是“天人合一”?所谓“天”,道理上讲就是自然,自然法则,自然规律,自然科学等等,通俗地说就是我们两眼看到的东西,看到的世界,看到的外部环境,也就是唯物论者认为的物质基础。“人”不用说,人就是指人类自身,也代表一切生灵。人含义抽象,代表性广泛。如人、动物、植物、灵魂、思想、意识、爱心都包括在“人”字之中,虽然没有唯心论者所坚持的意识映射物质,但也含有意识存在的成分。只是汉文化的“人”不是西方唯心论的“精神”概念。汉文化的“人”仍有物性的人的概念,但并非绝对的灵性或事物的概念。孔子天人合一中的“人”含有“精神”概念。

那么“天”与“人”合在一起就组成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构成要件,“天与人”就是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名词及含义。当天与人合同到一起时,也可以定义为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也是存在与思维的一致,并形成事物从生到死,再到重生的循环过程,最终形成“绝对物质”的必须条件,形成物态的物质从生到死再到重生的循环过程。

只是孔子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是事物以物态的形式达成“绝对物质”的状态,完成事物从生到死,再到重生的循环过程。但在《易经》文化里没有那么复杂,没有自然阶段、逻辑阶段和精神阶段存在,只有自然阶段和精神阶段。汉文化没有逻辑阶段的中间阶段,因为汉文化是二元文化,只有生死两念,事物从生到死没有中间成长概念,但有长生不死的概念,在道家文化中有生命长存,永生不死,形不朽神不灭之说,有仙道轮回之说。

在西方文化中由于有三元理论,哲学达成了"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三者的统一。但汉文化由于受《易经》阴阳二元文化的影响,只达成"主观精神"和"绝对精神"二者的统一。也就是说在"主观精神"下事物从生到死,或直接从生到重生,超越死的概念,直接达到长生不死的“绝对物质”的状态。在“绝对物质”状态下无条件接受一切现实,达成物质重生的绝对现实存在。

也就是说物质在脱离意识达到“绝对物质”的条件下,与“绝对精神”一样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也一样最终达成舍生取义的利他主义精神,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大公无私的牺牲精神,是把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的无私奉献精神。

也就是说当事物处于“绝对物质”状态时,同样可以达成存在与思维的高度统一。只是“绝对精神”是意识在前,物质在后的表现,而“绝对物质”则是物质在前,意识在后的表达形式。两者之间的差异化只是谁先谁后的问题。

比如战争。战争的前期由于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在理论上归于唯心论的范围,因为发动战争需要心理驱动,有心理意向,才能发动战争。但是战争一旦爆发,人的意志就不在受发动战争心理的影响,在战争状态下人无法控制战争的局面,只有无条件接受战争事实,置身战争之中,这种状态下就归于“绝对物质”的状态。也就是说在战争前期人是唯心主义者,在战争进程中人是唯物主义者。

在意志无法控制行为的状态下,就是“绝对物质”的量变过程。如拳击比赛,拳击手出拳时受意识的控制,但当拳头击出之后就不再受精神的控制了,因为精神已经没有控制拳击手的行为能力了,这时的拳击手就处在“绝对物质”的状态,当拳击手击出拳头之后,拳击手已经处于“绝对物质”状态,意识理念处于停摆状态,人体处于机械状态,这时的拳击手自然就是置生死于不顾,就是不怕死,勇往直前的状态。

比如《粱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孟姜女传说》、《牛郎织女》,这四大中国古代民间爱情故事都是“绝对物质”达成天人合一,阴阳合一,光明与黑暗合一,主体与客体合一,精神与肉体合一,形成存在与本质统一之后达成的置生死于不顾,勇往直前的状态。还有《劈山救母》也是这个意思。

又如当人们的意志受某种思想鼓动时,“引导民众进入他的思想王国,进而导致所有人都进入一个空洞的世界,在他一个人的思想鼓吹下形成全民意识的膨胀,造成巨大的脱离现实存在的空想空间,空洞的气氛热烈而活跃,人们鼓起万倍的勇气向一个空想的目标进发,势不可挡,根本就没有力量可以阻止这种势态的发展,最后是大家一起掉进这个空想的世界里。”这时就是“绝对物质”的量变过程。因为人的意志不受自我意识控制,灵魂处于脱离现实存在的阶段,这种情况就是“绝对精神”与“绝对物质”高度统一的时期,“绝对精神”与“绝对物质”达成了一致性。

这就是“绝对物质”。但“绝对物质”没有“绝对精神”那么复杂。“绝对精神”分自然阶段、逻辑阶段和精神阶段,而“绝对物质”只有自然阶段和精神阶段,没有逻辑阶段的中间阶段。简单说“绝对精神”是灵魂从生成到着床,到成长,再到成熟,最后到消没,再到重生的全部升华过程,而“绝对物质”只有物质从生成到消没,再到重生的过程,过程简化,一步到位。这也是持二元论者办事混杂,黑白不分,将女人视同金钱的来由。也是持二元论者在婚姻事理上没物质条件何来感情基础的态度。同时也是持二元论者办事不左就右的原因。

物性论者认为世界是物质世界,没有物质就没有世界,物质是一切存在的基础,没有物质就没有存在。物质存在是既定的物质条件,只有静止的与动感的区别。如,石头、土地、房屋等等都是静止不动的物质;如,人、动物、飞鸟都是动感的物质,所以物性论者认为世界是物质统一的混同整体,只有“对立而统一”的存在,没有“对立与统一”的存在。东西方文化的区别就在于西方人认为事物是“对立与统一”的存在,对立就是对立,统一就是统一,分开表述,不混淆。而东方文化认为事物是“对立而统一”的存在,对立与对立,对立与统一,统一与统一,统一与对立混同存在,就像太极阴阳混同存在。

西方人认为事物肯定与否定、和平与战争、存在与消没、对抗与交流各自独立,肯定就是肯定,否定就是否定,不混淆,事物以“对立与统一”的存在。但东方人认为物质存在“对立而统一”的现象,存在肯定与否定、和平与战争、存在与消没、对抗与交流阴阳合同存在的现象。同时事物存在阴与阳合同,男与女交融,敌与我为友,我与敌不分等等对立而统一的演化过程。这是因为在一条直线上只我和敌,敌和我两者合同存在,那么我和敌人不是对立的关系就是统一的关系。所以持二元论者心中要么持你我不分的统一立场,要么持对怼的对立立场。

早期西方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统一的整体,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本原性存在。物质世界是往复循环的一个整体,这是早期西方一元论的世界观,类同于汉文化的天元论。

之后西方哲学理论在一元论基础上建立了物质基础与精神世界二元论,并将物质基础与精神世界建立在“对立与统一”的基础上,认为事物分基本物质和精神物质两种存在。存在是以各自对立存在,或各自统一存在,丁是丁,卯是卯,黑是黑,白是白,不混淆。比如石头,石头是没有灵魂就以物质条件独立存在。又如人,人是有生命的活体,人有精神,那么人就是物质基础与精神世界统一存在的一个整体,这就是西方中期出现的主观唯心二元论。

西方哲学理论发展到十九世纪时,黑格尔把唯心主义推上客观唯心主义界面,并将客观唯心主义分四个阶段推上“绝对精神”的界面,从理论上达成精神重生的事实。从此结束了西方一元论单一的世界认知,也结束了二元论分划出物质和精神世界,将人类认知推进到三分和四季轮回的世界。可见黑格尔哲学之伟大。

而汉文化由于受《易经》阴阳理论的影响,在“—”阳爻和“--”阴爻之中以爻变计算峰值,致使思维模板化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