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大明万胜崇祯帝 > 第五章 天子之怒

第五章 天子之怒

小说:大明万胜崇祯帝作者:八九先生字数:5328更新时间 : 2021-04-14 20:36:00
皇帝如今最关心的事情,便是筹备北伐要做的准备,百官之中,刚刚被朱由检调任兵部尚书的杨嗣昌领着一群兵部官员,在校场外拦下了正要去工部匠事房查看的崇祯帝。

        “陛下今聚天下精兵数十万,日日前往探望,命人操练军备,还拨金银无数,靠我京畿一地,供养天下将士,陛下!此举已引得我京畿百姓民怨沸腾,朝野上下无不惊慌也!”

        “甲兵数十万,光是这大军的人吃马嚼,一日便可吃粮千百石,原本月例便要一百万两,如今陛下皇恩浩荡,体恤兵士,增加了将士们的月例,一个月怎么也得二百三十万两了,这么多银子,陛下已经养了他们三个月了!”

        杨嗣昌越说声音就越激动,身后的官员越聚越多,跪倒一片。

        朱由检闭目养神,边上的那些锦衣卫和大汉将军拦着这些个文官。

        “陛下若是执意讨伐建奴,可择选一善战大将,择大臣监军,万不可惊动圣驾啊陛下!”

        有人大呼大喊,是文臣周延儒,一些礼部的,户部的,一个个振振有词,劝告皇帝。

        朱由检命边上站着的黄门拉开娇子的帘子,从里头走出来,百官见到皇帝走出来了,一个个连忙跪倒在地上,唯有杨嗣昌,就站在众人前面,跪在地上昂首劝诫:“臣兵部尚书杨嗣昌,敢问陛下聚兵数十万,可是要征讨建奴?”

        朱由检知道他是个忠臣,可也没好气的说道:“建奴暴戾!苦我百姓流离故土,朕登极前便有言,朕要伐师北征,不惜国本,哪怕山河破碎,京中家家白衣,也势在必行!”

        “此为大明之国运,国运之争,朕必亲力而为,怎可坐视建奴壮大而无为?”

        “兵部尚书杨嗣昌,忠心为君,朕心如明镜,爱卿,此事朕意已决,勿劝。”

        杨嗣昌皱着眉头,还是三叩九拜大礼,再问道:“陛下是愿重蹈英宗之覆辙否?”

        明英宗朱祁镇?

        朱由检摇摇头,笑着说:“朱祁镇,也配奉宗庙,英字罪罚他,不过也。朕为大行皇帝所命,革除江南东林糜烂,于西查清晋商之通敌,此刻不伐北进,更待何时?”

        百官们冷不丁倒吸一口冷气,朱家的人个个心黑,如今这个匠人皇帝居然笑话自己的先辈。

        杨嗣昌目光呆滞,最后还是跪在地上叩拜高呼:“臣杨嗣昌,奉诏。”

        “明日起,兵部就伐师之军卒,逐一列名造册,需行个章程出来,孙承宗曾为辽地督师,兵部与孙督师共议之后,再把结果呈报朕。”

        “如今天下大旱,朕已调令东厂及锦衣卫,布局山东、河南、榆林、山西之旱灾,此次灾情严重者,莫过于陕西一带,调银拨粮,仍需一在京中大臣为此事巡抚。任陈奇瑜为此四省巡抚,除四省之兵马外,再调京营两万、湖南卫兵八千,锦衣卫缇骑五百人协助,以防民变。”

        远处一文官终于赶到,陈奇瑜也没想到自己会被皇帝重视,连忙挤开边上的同僚们,来到皇帝面前,跪倒在地上,只道皇恩浩荡。

        朱由检面露喜色,有这人在陕西,李自成、高迎祥等人哪怕是揭竿而起,恐怕也会被立地剿灭。

        “陕西若有民变,立地剿灭,不管是否被首恶胁迫,不留活口,皆斩之!爱卿不可大意,莫让朕失望。”朱由检露出喜色来,扶着陈奇瑜起身,陈奇瑜感动异常,,请了旨意,百官送走圣驾后,在百官羡慕的眼神中和言论中,大摇大摆的走了,他要即刻赴任去,皇帝大恩,无以为报,连夜拣选了京营兵马和缇骑,夜间赶路。

        ……

        范永斗此刻穿着下人破破烂烂的棉布衣袍,一瘸一拐的在山林间小跑,脸上被风沙吹破,一个不留神,狠狠地摔到在地。

        “呸!”

        真是吃了一嘴的泥巴,范永斗此刻狼狈不堪,爬起身继续要跑,就听见远处传来夜枭鸣叫,他扭过头,才见到二十几个范府的家丁从林中跑出来,他们认出了这是范永斗。

        范永斗面色难看,指着这些个家丁问道:“其他人呢?”

        “大客!是我!”

        有人蓬头垢面,裹着厚重棉衣,从众家丁后头爬出来,范永斗吃了一惊,他认出了此人,是靳良玉!

        “锦衣卫查到时,我还在茅房,若不是我爹早些年在粪池后头挖掘了一条小道直通城外,小弟也已经成了锦衣卫缇骑的刀下亡魂了。”

        范永斗皱着眉,难怪靳良玉身上弥漫着一股恶臭,实在难闻。

        “如今之际,唯有逃去关外投奔大汗,除了那儿,恐怕这天下,已再无你我容身之处了。”

        靳良玉同意范永斗的话,不由得感叹一句:“若不是大客,我也无这段善缘,想来大汗已经得了消息,派兵在关外等候了,咱们赶紧逃命去。”

        范永斗点头,带着众人在老林中逃。

        突然几声风响,范永斗吓得一个激灵,一支冷箭在他脸颊边上擦过,贯进一边的大树上。

        他连忙大喊一声,摔倒在地,脚边又是几支利箭射入,这些沉重的铁箭别说是人,就是穿了皮甲,也要贯个血洞出来,前边五个家丁纷纷中箭,两个人立时毙命,还有三人被射中了胳膊、大腿,惨叫不止。

        范永斗刚刚起身,就见到身后的那处坡顶,多出了四五骑,锦衣裹着冷面甲,那是锦衣卫缇骑,背挎着长铳,腰间的绣春刀没有出鞘,只是其中一人缓缓拔出了马上的铁枪,范永斗只觉得浑身的血都僵硬了!

        生死存亡之际,却是一个家丁扑倒了自己的主子,铁枪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那家丁飞也似的被铁枪贯出数丈,人落在树根边,却是连哼声都做不到了,这一枪不但五脏六腑都破碎了,连着肋骨都断了三四根,顿时就断了气!

        来不及多想,又有几道身影出现,同样身披冷面甲,手握骑枪,这些人中有一人格外高大,身披锦衣卫红衣甲胄,手里提着一杆火铳。

        范永斗不敢停留,赶紧逃命,一众家丁簇拥着范永斗与靳良玉二人,身后的那些锦衣卫停下弓箭,取下背后的长铳,直接开始瞄准!

        嘭!

        一片火光与浓烟冒起,巨响中,范永斗身后的一片家丁纷纷动弹,身上披挂的布甲根本挡不住,血洞炸开,惨叫连连。

        范永斗吓得缩首,用手护着后脑勺。

        “大客!吾命休矣!”

        靳良玉大悲道,口中虽然这样说,可还是追着范永斗的步子逃,二人刚刚越过山坡,这才发现身后的二十来个家丁只余下了七人,身后还传来了骑兵的铁蹄声。

        “快逃!”

        范永斗吓得大呼一声,在山林间跑的飞快,其余人也不敢停下,只要逃命。

        许显纯带着锦衣卫十余骑跨过山坡,看着底下逃命的晋商大家,嘿嘿冷笑,一挥手,六个缇骑拱手尊令,拍马提着长枪杀来。

        范永斗只觉得自己的命已经没了,可是几个靠范家养活的家丁很是忠诚,护着他往后头跑,七个家丁毫无顾忌,拔出腰间的刀刃,就上去阻拦缇骑。

        锦衣卫精锐,六人纷纷举起铁枪,用力投掷出去,这六道银光闪过,三个家丁躲闪不及,当场被长枪钉在了地上,捂着伤口疼的大叫。()

        范永斗咬着唇,干巴的泥土落下来,扭头继续跑,靳良玉也跟着逃命。

        长枪刚刚投掷出去,六个锦衣卫便已经拔出背后的铳,举铳就射,连着人的胸膛一起打烂,六支铳,四个余下的家丁人人中弹,倒在地上。

        范永斗听见身后一声声火铳的声响,脚下不稳,又摔一跤,被靳良玉搀扶着,二人总算落到了山底下的沟渠里。

        “我范家一门,莫非真要断绝于此?”范永斗心中悲伤,正当他绝望之际,一声声哨子声响从远处传来。

        “什么声音?”

        靳良玉吓了一跳,抬头才见到,范永斗脸上露出惊喜的笑容,是绝处逢生的喜悦。

        “是大汗!是后金国的救兵到了!”

        一队骑着大马的建奴,身上裹着后棉布甲,最外层还有泛着白光的铁衣,这就是传说中,能够杀的明军丢盔弃甲的建州白甲兵!

        “奴才就是山西范家范永斗,大军就我!”范永斗欣喜若狂,忙不停的朝着那些建州骑卒跑去,靳良玉也不敢耽搁,连忙跟上去。

        建奴寇关了?

        许显纯刚刚带人到时,就已经看到了这支建奴骑兵,粗略看去,人数倒是不多,不过三十余骑,可让他心颤的是,这些骑兵身上裹着布甲铁衣,一个个腰间别着弯刀,手里也握着弓箭。

        这是白甲兵!许显纯见多识广,不会认错!

        “都督有令,这人是圣上点名要缉拿的,吾等锦衣卫号称天下第一卫,可怕奴儿否?”许显纯看向身后,刚刚分兵,现在刚刚三支锦衣卫缇骑合兵一处,共有五十八骑,众人皆对建奴十分忌惮,可还是想在自家大人面前表现一番。

        建奴们也牵着马匹跃跃欲试,他们个个身量高大,面容凶恶,领头的牛录额真冷眼瞧着这些打扮怪异的南人军队,勉强凭借眼力,瞧出他们甲衣下的衣裳是锦衣卫的飞鱼服,再认出来。

        当初万历时,建州也有许多人被大明李如松打乱编制,混做家丁去打朝鲜战役,曾有两千余人的锦衣卫在朝鲜战场,个个英勇,武功不俗,如今这位牛录再见到这些锦衣卫,无疑心中好一阵的揣测。

        “大人!他们是锦衣卫,快快杀了他们!”范永斗敦促道,那牛录额真摇摇头,自己带的人少,一共一千余骑,绕着大山搜寻,他这只是一支罢了,所以人少。

        然而他还没有决断,对面的锦衣卫们先动手了,纷纷先用身上的火铳一通乱射,这五十多人骑射,一片烟雾突然生出,而弹丸飞撒。

        建奴们还没反应,便吃了个闷亏三十余个建奴,一下子就被打死了十一个,就是那个牛录额真也被吓了一跳,可他还是大怒,自从萨尔浒之战后,一支都是自己追着南兵打,什么时候南蛮子也敢追打自己了?

        余下的建奴也纷纷拔出刀来,根本不骑马,跳下马来,健步如飞,他们都是山中野人,许显纯来不及惊讶,他连人带马,都被一个建奴抓了下来,一刀利落的斩下来,好在许显纯武艺不俗,扭腰躲过,挥手拨出绣春刀,斩在了建奴的背上,甲衣作响,人卧在地,这一刀没什么力气,只是砍的那建奴退了几步,嚷嚷着怪语,又扑杀上来。

        周围五十几个锦衣卫,与这二十几个建奴厮杀一起,却是杀得有来回,几个锦衣卫被建奴迎面便劈死了,也有建奴被缇骑用枪贯入,凌厉戳死在地上。

        范永斗眼见这些锦衣卫被建奴的白甲兵拖住,和靳良玉二人不敢停留,接着朝建奴来的方向逃,不到关外,他们终究怕的要死。

        陆陆续续不断有建奴从环山外杀出来,也有锦衣卫与东厂的番子从几个方向追至,数百个白甲兵与几百锦衣卫缇骑乱战一团,许显纯咬牙,最后留手,领着锦衣卫们撤了,而建奴更是不敢追逐,他们人少,此刻也被这股南兵的战力所震慑,带着地上的伤者,骑上马追到范永斗二人,朝关外而去。

        ……

        山西边境发生的这一切,最后被写入奏本,传到了方正化的手中,西厂自创立以来,方正化一直忙着搭建皇帝吩咐的西厂班子,无论是澳门回来的阉奴还是行走江湖,身不由己的江湖人物,方正化尽量收拢,如今在西厂的欧罗巴人都有百余个,来自许多个国,按职入厂办事。

        方正化得到消息的第一时间就入了宫,皇帝朱由检正在同杨嗣昌、孙承宗等文官出兵方略,见到方正化急匆匆的入宫,让黄门上报,便让他进来。

        “哦?建奴骑兵?”朱由检来的兴趣,看向方正化问道:“锦衣卫伤亡如何,斩获又如何?”

        方正化弓着腰说道:“锦衣卫指挥许显纯所领三千二百锦衣卫并未全在战场,只有一部七百人,由许显纯亲自率领,战死四百四十七人,重伤者六百五十人,斩获建奴首级三百七十六级。”

        其实在大明如今的战局来讲,可谓是一场大捷,毕竟三百颗真奴的头颅,只死了不过四百余人,比起过去的战报,实在好看太多。

        不过这事对于朱由检来讲,算是个不小的打击,毕竟这是自己花足了银子打制的军队,锦衣卫是天子亲军,无论是精锐还是装备,可谓是如今大明之中最好的了,可还是付出这么大的代价。

        这不免让朱由检有些丧气,不过好在自己已经调来了镇守边陲的三十万大明军队,自己的视察和厂卫的巡视,这些兵卒的质量可以说很不错,至少没有超过四十岁的老兵,也没有十四五的童子。

        我两个打你一个不一定拿得下,那我用这三十万打你的七八万人,总该是够打了吧?

        更何况是朕御驾亲征,士气上提升的就绝不是一星半点,还操练许久,普及了三万多支燧发火铳,披甲率更是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百分之一百,如此精锐,打一个小小的皇太极,那不是信手拈来,杀鸡用牛刀吗?

        更何况这一战还不止三十万,皇帝肯定要调京营出征,龙骧四卫与京营,被黄得功与周遇吉训练的很好,已经可堪大用了,只待他出征。

        江南东林党一案查抄的银子已经入了内帤,朱由检自然是要先用这笔银子用于军事上,这些日子他不但在北京开办讲武堂,由孙承宗与已经到京中的秦良玉担任讲官,除了忠孝仁义,还需讲兵法战阵,讲武堂如今学生四千多人,大多是城中流民之子,还有朝中勋贵家的公子哥。

        这事是皇帝一手操办,纵然勋贵们有不痛快的,也无可奈何。

        朝廷上,最大的改动,便是朱由检大刀阔斧的实行革新,重设太宰一职,总领武官,由还在陕西调粮赈灾的陈奇瑜担任,兵部的革新除了降低了兵部尚书的职权外,朱由检特设镇海司,与六部共列,专供水师调度之用,而目前水师职位最高的,还是登州水师提督崔应元,不过朱由检还是调任杨嗣昌代任镇海司督师之职。

        朱由检连着数日未眠,在乾清殿中,完善镇海司的详细,就海司的兵员、船只,与殿中黄门逐一记载,杨嗣昌也时常前来,常常带来崔应元在登州负责打造水师一事的进展。

        自从得了朱由检的启发,崔应元也似乎开了窍,于是要求当地匠人,造了许许多多的铁条,最后烧融在一起,嵌入自己唯一一艘五千料的大船船身上,再用铁汁浇之,最后形成铁板一块,按照皇帝的想法办事,省力又省事。

        崔应元还按着陛下的旨意,派人去寻来了欧罗巴的商人、工匠、还有传教士。

        传教士们大喜过望,其中最先到登州的,是汤若望,这个在万历年就赶到大明,四处开办天主堂的外邦人,终于见到这位海军都督。

        汤若望倒是清楚大明朝如今的状况,很久以前,大明的海军曾经横跨大洋,将数十个小国变成这个庞然大物的附属,可是由于一场糟糕的战争,大明舍弃了海洋,把目光定在了北方游牧的身上。

        可是一切都要改变了,新的明朝皇帝登基了,这位新皇帝血腥残暴。不久之前,宁静、文明的江南诸省爆发了一股骚乱,据他所知,很多为大明工作的官员被逮捕,被砍了脑袋,还有一些富裕的商人被处死,家门上被贴上了封条。

        皇帝并不在意死多少人,不止是皇帝,应该说是所有人都不在意会死多少人,按他们的话说,天子一怒,伏尸百万。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