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经伦论修订本 > 第六十八章、《易》学(7)墨家

第六十八章、《易》学(7)墨家

小说:经伦论修订本作者:山高知寒戈云字数:3946更新时间 : 2021-05-05 10:16:00
第六十八章、《易》学(7)

《易》学成就了墨家。墨家依据《易》学之理,设置以“巨子”为首领的社会小团体,推崇“兼爱”、“非攻”、“尚贤”,形成与儒家观点尖锐对立的思想主张。然而正是这种思路导致墨家根本没法在集权制社会形式下生存,便被历史的滚滚红尘淹没了。

墨家主张社会兼爱,人民尚同,兼顾公平,反对等级观念,倡导天下和平共处,互不干涉,互不侵犯,互不为攻的“非攻”思想。提出节约、节用、节俭、节葬的俭朴思想。遵循自然规律,尊重前人的经验,“明鬼”前人的智慧。墨家思想有社会公平公利主义的思想,这种思想是不会被后期的封建帝王所接受的,所以春秋战国之后就逐渐淡出思想界,淹没在历史进程中。

墨家思想在日本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原因是日本人传承的是中国唐代及唐代之前的中国文化,而唐代及唐代之前墨家还在传承,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宋代,宋代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分水领,宋代是中国历史进程的文化横亘期,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顺应世界文化在十世纪至十三世纪出现文化横亘的结果。

宋代中国传统文化出现了理学,理学的产生是墨学灭亡的重要原因。理学发展到明代墨学提出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主张朱元璋非常厌恶和反感,这些思想主张与朱元璋反历史进程的政治主张格格不入,朱元璋要的是上下间爱、仁政、集权、专制、专攻、抑贤、非同、天理、顺序、认命、格物、灭鬼、享乐、厚葬和重税,最最要命的是墨家主张小团体、小社会共享利益,墨家推行的“钜子”形式类似于黑社会的形式,这种形式在当今日本仍然保留完整。这些是导致墨学消失的重要原因。

推进中央集权的明朝,消灭墨学思想在所难免,所以在明清两代的官方文献中没有墨学文献,墨家思想在中国逐渐消失,直到清末民初,学者们才从旧纸堆中挖出墨学。今天有人说墨学主张人人兼爱、尚贤、非贤是正确的主张,但是你搞小团体,拉山头任何政权都不会允许你存在。所以墨学消亡是必须结果,即便是当今世界墨学也无生存之地。

《易》学的主要功能是“占卜”。“占卜”是对“象”、“数”、“理”学的总结,是占验的具体体现,是预测学的具体操作方法。

《易》学占卜有一套独立完整的预测方法。易的占卜术最早是用揲蓍法占卜的,“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显道神德行,使顾客易于酬酢,可与祐神矣。”这里详细说明了《易》学的占卜方法。

之后发展到汉代,由于揲蓍法操作工序繁琐,且非常耗时,于是京房发明了钱币法,就是用三个铜钱代替蓍草,用抛掷硬币的方法,取硬币的正面与反面,每掷一次必有四种不同的结果,二阴一阳(为少阳);二阳一阴(为少阴);三阳(为老阳);三阴(为老阴)。这样反复掷六次得出一卦,来取代揲蓍法占卜,但是京房的掷币法永远也取代不了揲蓍法,因为掷币法与揲蓍法得到的概率是完全不一样的。

《易》学是从一阴一阳的六次来回变化产生的,这是产生中国《易》学的根源,《易》学的一切理论都来源于阴阳互变、阴阳对撞和阴阳相合。所以说《易》学的总则是“不变、简变和易变”三变原理。

《易》学的根是“不变、简变和易变”三原则。它的文化含义要超越西方哲学二千年左右,因为黑格尔在十九世纪才提出“正、反、合”逻辑理论,而他的“正、反、合”逻辑三原则就是受《易》学的三变原理的启发才产生的。之后马克思主义者依据黑格尔的“正、反、合”逻辑理论提出了对立统一规律(事物矛盾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

由此可见《易》学的三变原理是世界文化的根,而这个根又来源于“那个具备孕育能力的女人”的阴文化。

文化本身来源于什么?无庸置疑文化来源于精神对物质的映射。文化来源于人类思维递进。不要把文化作为物质概念混淆视听,文化本身就是人类独立拥有的精神反映。因为只有人类才有智慧、情感、爱恨、思维、理念、意志、斗争、权利、文字、国家、领袖等等精神反映的东西。如果没有人类,文化就不可能产生。所以说文化是人类精神映射物质的产物,归于客观逻辑思维性的唯心主义范畴。

文化决不是物质决定意识的形式、概念范畴,虽然世界是先有人而后产生思维的世界,但文化仍然是思维以高于物质条件的形式,站在物质之上,以人类独有的意识逻辑形式来表达客观世界的形式、概念范畴。文化反映的是客观性和规律性的世界,本质是人类思维对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不变、简变和易变”的总结。

为什么?因为世界起源于阴阳对撞!从现代物理实验可以得出结论,将两束质子分别加速到14TeV(14万亿电子伏特)的极高能量状态,并使之对撞,产生正反两种物质,正物质和反物质迅速衰减消失,但是反物质拥有难以置信的力量,它的产生和湮灭质能与正物质是对等的,甚至高于正物质。

也就是说反粒子与正粒子是对撞并成对产生和湮灭的。其实这就是《易》学的阴阳互生、阴阳互斥和阴阳互合定律。

《易》学虽然产生较早,没有当代物理的实验条件,但是《易》学原理就是宇宙原理,它揭示宇宙起源的奥秘。

早在二千至三千年前,中国人夜观天象、日观风雨得出世界是阴阳互怼产生的世界,宇宙是正物质与反物质对撞产生的宇宙,宇宙存在正反两种物质,中国人用“阴阳”代表了这两种正反物质存在的概念、形式和范畴。

概念是阴阳互生,形式是阴阳互斥,范畴阴阳互合、同存。阳以实体和真实的概念、形式和范畴存在于宇宙空间,而阴以虚无和“无+”的形式存在于宇宙空间。

这揭示了一个复杂而简单的道理,世界起于一,成于二,发展于三,“三”是世界存在的必须条件,无“三”木不成林,无“三”人不成群,无“三”便无《易》学的不变、简变和易变三变原理,也无黑格尔的“正、反、合”三大逻辑理论,更无马克思主义者的对立统一规律(事物矛盾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

而成就这一切的根本还是阴阳对撞,也叫阴阳对怼和互根。它来自“那个具备孕育能力的女人”引发的阴承阳动的天地阴阳刚柔互生、互斥和互合定律的宇宙造物运动。

也就是说宇宙来源于“阴”,来源于反物质,也就是“那个具备孕育能力的女人”引发的阴承阳动的造物运动。归根结底宇宙来源于“一”,即“那个具备孕育能力的女人”。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遵循“阴”造世界这一原理是最接近真理的文化。而西方哲学遵循“阳”造世界这一原理是违逆世界是反物质引发宇宙裂变这一客观事实的文化。但是也不能因为《易》学更接近真理就认定《易》学是完全正确的,事实上《易》学违逆了文化是精神映射物质的产物这一基本原则。

《易》学作为人类思维反映的产物,而完全脱离精神存在和完全抛弃精神存在是违逆了文化是精神映射物质的产物这一基本原则的。

没有思维继承、发展、递进和超越,根本不可能有人类文化,而思维来源于精神,是“阴”。但是在孔子、老子、韩非、墨子等等继承、发展、递进和超越《易》学文化的文化流派中,他们都无一例外的把“精神”、“阴”、“反物质”、“柔”,也就是“那个具备孕育能力的女人”踩在了脚下,刻意却强调“物质”、“阳”、“正物质”、“刚”、“男人”等等实际存在的东西,强调男人主宰世界。

如果说《易》学文化是追求实际的学问,可是文化本身又是“无+”的形式、概念和范畴。文化本身就是表达无中生有,是表现看似无实则是有的形式、概念和范畴。

文化不是完全追求实际的形式、概念和范畴,它绝对的形式、概念和范畴是人类精神的继承、发展、递进和超越。如果文化败落在物质的形式、概念和范畴之上,那么腐败、衰减和湮灭必将加速,正物质在产生和湮灭过程中如果没有反物质参与和推助,正物质根本就无法继承、发展、递进和超越,就无法继续。

这是物质守恒和不灭定律,而物质守恒和不灭定律就来源于“阴承阳动”定律,是“那个具备孕育能力的女人”引诱“阳(正物质)”发动攻击,又是“那个具备孕育能力的女人”指使“阴(反物质)”承接来自“阳(正物质)”发动的攻击,形成逻辑对撞引发宇宙裂变,才造就了世界。

但是孔子、老子、韩非、墨子等人都违逆这一原则,人为制造了阳(正物质)主宰世界的伪论、谬论,特别是程朱理学家们,他们说:“夫太极动而生阳,阳为奇一也;动极复静,静而生阴,阴为偶二也。”“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这是大睁两眼说瞎话。他们误导人们思维的目的其实就是为男权社会造声势,找理由,以便顺理成章地欺凌和打压女性,好为他们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找证据、做证言,以便让伪论、谬论成为真理,成为违逆自然进程的理论工具。

但是孔子、老子、韩非、墨子等人都违逆这一原则建塑的文化学派始终也没有摆脱《易》学是阴文化的根因,因此,中国古典文化只能说是挂羊头卖狗肉,始终在阴性母系文化中徘徊,成就假阳性真阴性文化的形式、概念和范畴罢了。反倒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真正摆脱和抛弃了阴性母系文化,成就了当今世界都在追随和探索的哲学文化。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