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经伦论修订本 > 第五十一章、邵雍的太极数

第五十一章、邵雍的太极数

小说:经伦论修订本作者:山高知寒戈云字数:4085更新时间 : 2021-03-27 07:03:00
第五十一章、邵雍的太极数

程朱理学为什么要提出“道理论”呢?在程朱看来,在“道”之上还有一个“理”,而这个“理”才是世界的本原。在孔子生活的年代《易》文化并没有将“理气”单列出来,《易》文化单一认为天道是生万物,生生谓之无穷。“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是周代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

到汉代《易》文化有所发展,《周易乾凿度》认为“乾”为天,“度”是路,生生在“道”。《乾凿度》认为宇宙生成经历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浑沦→天地→万物的过程。世界之初是寂然无物之态,此为太易。此后有气产生,此时是太初。太初之后有形态出现,此时为太始。太始之后物质有质量变化,此时是太素。气、形、质三者浑然一体是浑沦,浑沦未分而以统一的状态存在是太极,太极元气含气、形、质三者为一,一生二,“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二为天地,天地又分为乾坤、男女,刚柔等等现象,天地动产生人或万物。

到唐代,唐代《易》文化仍秉承汉代认识,唐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这里仍把太极看作浑沦未分的统一状态存在。

到宋代,北宋时《易》文化开始有变化,邵雍在《皇极经世书》中说:“天由道而生,地由道而成,人由道而行。”这里邵雍把“道”首先分离开来,他认为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而天地人以物状形态不同存在于是世界,但其产生的过程是一样的,都必须经历“道”产生万物的过程。所以道是生成万事万物的通道、规律、或方法。道不生不灭,无形无象,却是易之本,是事物发展、递进的根本。而太极是道之极也,道为太极,但在道之顶端。

此时太极已经被肯定在道之前了,于是邵雍又说:“太极一也,不坳。生二,二则神也”,“太极不动。性也,发则神。神则数,数则象,象则器,器之变复归于神。”《易》文化发展到邵雍这里“太极”之中多了个“神”。

邵雍的意思是太极为一,是圆,不是山间平地,不人们看到的大地,它有形态是圆形的,这里是他画出太极图的原因。太极生二,二则神也。神是什么?神是性也,神是造物主,是创造万物的主宰,它看不见摸不到但却法力无边。

在中国自古以来“神”都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事物或人物。他们以人类的物性需求而存在于世间,也可以他们以人的理性需求而存在于世间。中国的“神”是拟人化的具体现象反映,如菩萨是供人们求平安的“神”,财神是供人们求发财的“神”。“神”自古在中国人心中就是一种力量,它可以统摄一切,主宰一切创造人和万物。所以邵雍说““太极不动”是孕妇之态。“性也,发则神。”这是性引发神动之力,创造人和万物。

太极为什么不动。性也,发则神?这里要先说太极,太极是浑然一体之物,在邵雍这太极为一,不动,也不平,非大家看到的大地一动不动,而是有内在变化的太极。“太极一也,不动。生二,神也”。因为孔子在《说卦传》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那么邵雍提出易有太极,这个太极在“是生两仪”是存在一种“神”动之力,而这个太极神动之力就是奇偶之数。这里的太极就是内涵阴阳奇偶两数的浑沦之体,那么这个太极就是类似孕妇的形态。

在汉文化中没有抽象的非本质的概念、形式、范畴,只有具体的本质的定义、定律和规则。在太极概念中,定义便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是定义、定律和规则无人可以撼动,所以如果你对太极有不同的认识,那你也得首先证明这句话的含义,然后在此基础上延伸定义。

邵雍延伸了“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中间的东西,是什么引发“是生两仪”的,这中间一定有一种力量,“太极不动。性也,发则神。神则数,数则象,象则器,器之变复归于神。”这里多了一个“神”。

这个“神”是什么?是数。数分奇偶,1379为奇数,2468是偶数,0、5、10是基数。在邵雍这里还没有这样分化0123456789十象之数,也没有奇偶之数,只有数、象、器。

到南宋时,太极数出现奇偶之数。邵雍这里太极不动为一,动则为二,而引发动的一分为二的动力源是“性”,“性”动力引动“神”动力。性是神之源,神是性之源,性动神分,由是数出,从1开始23456789,归于0。这里0123456789是象,没有奇偶之数。象是形,形是形状,这是蕴含着世界生成的本原之理。因为他说的象仍在太极之中,也就是说邵雍的太极包含了0123456789十象之数,概括起来意思就是像太极孕妇一样包裹着0123456789十象之数。

象出数,数指多、广,生成则为器,器是体,体是人或物。人或物变复归于神,变是生生繁衍,繁衍本源是“性”,性的本源是神,由此神生万物,而神发于心,心不动虚静则为太极,动则太极生二,而成就这一切的,则是性,所以太极仍是孕妇之谓。

到南宋时,张行成在邵雍太极数的基础上增加了奇偶之数。张行成在《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中说:“是故太极,元气函三为一也。天下之理,有一必有二,有二必有三。”,“太极者,一元。一元者,乾元、坤元之本,合而未离者也。……故太极为一,不动,生二,二即是神。夫太极动而生阳,阳为奇一也;动极复静,静而生阴,阴为偶二也……真至之理,自然生神,神应次二,有动有静,于是生数……数生象……神则数者,动静变化,倏阴忽阳,一奇一偶,故有数也。”这是对邵雍太极数的补充,但是在张行成的观念中“神”仍是具体的事物。这里神发于奇一,应次偶二,仍是阳动阴承的孔子对“易”的解释。

但张行成已经把太极推进三,但是由于“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限制。即阳为奇一,阴为偶二奇偶之数的限制,易文化并没有站上三的台阶,也没发展出三的理论,不过张行成认为“易起于数”数是“理数”,是“真至之理”,是万事万物的本原,这就把《易》文化到程朱理学的边缘了。

正是太极蕴含的“神”的功能,而“神”又主宰阴阳,“神”为奇偶之数,“神”受奇偶之力而“有一必有二,有二必有三”,“神”引动奇偶十象之数发生变化,万物才生生不息,繁衍不止,此“真至之理”,“天理”也,为朱熹理学奠基了基石。

邵雍在《皇极经世书·观物外篇下》中说:“心一而不分,则能应万物,此君子所虚心而不动也。人心当如止水则定,定则静,静则明。”这句话又为后期“灭人欲”的理学主张奠基了基石。

到南宋时邵雍的太极数已经成为朱熹理学的奠基理论。

用现代知识理解古人对易学的探索,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在太极之前是性,在性之前是神,神主阴阳发动或阳攻,或阴承的动静变化,也就是奇偶之数一奇一偶倏阴忽阳发动或阳攻,或阴承的动静变化,产生太极,太极不动,以静而孕育胎儿,胎儿成熟生育产子,必经道出,道出万物,生生不息,繁衍不止。

这里这个“道”是关键,道是产生一切万事万物的通道、规则。那么,在道之前是太极,太极含数理,数理生成天地规律,成就世界之本源。所以“易起于数”是“真至之理”,真理在数,这个道理符合现代科学精神,数本身就是世界的本源,但是如果从现代代数、几何、函数去理解数是世界的本源,那么太极不是一,太极是0。

从哲学的角度理解太极,太极是0、5、10,这里是死生共存之数,是哲学意义上死生同耕之地,这里孕育着生命,也包含着1、3、7、9奇数和2、4、6、8偶数。1、3、7、9奇数主动,2、4、6、8偶数主静,而天地以阴为载,承载万物,是万物有基。故世界以阴阳定基,无阴则无承,无承天雷便无处攻击,天雨也无处下,天神更无所偎。

天神无所偎,天理就会不存。所以“真至之理”就是数理变化的过程。这样理解便能知道宋人为什么穷究“道理”而压制“道德”了,因为在道之前有“神”存在,“神”左右天地互动,男女互性之根。“神”是道之“天理”,而在道之后才有“德”。德是秩序、规矩,是规范使用“道”行为的秩序、规矩。所以道德是规范人行为秩序和规矩的标准,而道理来源于易数规律变化,是“真至之理”,是天地互动,男女互性之根。因此“道理”才是世界的本源。

因此,宋人穷究“道理”的目的就是从实际出发,从动静有序出发,找到处理事物发展中出现矛盾冲突的方法,在动静之间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动是静,动静结合处理矛盾,化解冲突,达成和谐、和平共处之目的。

这一切仍是两宋时期外部受到北方民族侵害、欺凌、攻击引发内部恐惧、担忧的结果,继而引发文化思想上的变革,引发十世纪左右中国文化横亘期内的文化大讨论,争论内容仍在《易》文化中展开,最终结果是“伪学魁首”朱熹胜利了,胜利的代价是:什么事情都是圆的。你对待任何人和事物都可以动,主动发动攻击,也可以静,被动承受来自对方攻击,视实际情况而定。但是基本原则是以静制动,原因是世界是阴阳世界,阴承载阳,也主宰阳。这里最最重要的原因是阴是太极的母体,无母体无孕育,无阴无太极,无太极无神,无神无数,无数无象,无象无形,无形无器,无器无道,无道不生万物,世界灭矣,何来仁义道德呢?

所以“道理论”从实际出发压倒空洞的“道德论”,从而打压了法制治国的政治理念,将人制治国的政治理念推上了明朝的上层建筑之上,开启了封闭圆滑治国的明清政治生态。

不过,即便是今天“道理论”仍有其可用之处,对待矛盾冲突就应该是圆的,与矛盾冲突打交道就应该是可动可静,动静结合,视实际情况而定,讲道理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讲道理,没有道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