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经伦论修订本 > 第二十章、客观唯心论肯定思维是人性的本质

第二十章、客观唯心论肯定思维是人性的本质

小说:经伦论修订本作者:山高知寒戈云字数:5187更新时间 : 2021-02-07 09:04:00
第二十章、客观唯心主义肯定了思维是人性的本质,本质是思维的反映

我们不要刻意的回避哲学流派的掘墓现象,刻意隐瞒一些哲学流派的已经认知,而强加于某一哲学体系无关宏旨的哲学名词,把原本非常正确的哲学方法推到让人费解的地步。掘墓者的用意非常明确,就是把已经存在的现实,改造成适应自己理论存在的事实,扩大自以为是的思想方法,并冠以哲学的头衔,以便让更多人接受。但是往往是掘墓者所持有的思想高度根本无法超越奠基者的思想高度,只能用强制的方法修改逝者的哲学方法,这样做的结果是让更多人无法理解哲学的真谛,盲目地从属于掘墓人的道理,向错误的方向进发。这就是朱熹之流的作为,强制修改孔子设立的道德人伦,把他自以为是的道德人伦设定在“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的高度,让人人皆做圣人,泯灭人人本来只是普通人这一现实存在,泯灭人人都有做为人的基本需求的合理存在的基本事实,强做思想掘墓人,将原本递进式发展的思想文化固定在他以为是的高度,让原本活的文化定死在必死的高度,最终搁浅在清末的沙滩上。

道德人伦本身就不是客观思维的本质,客观思维是人性思维的反映,而道德人伦是在自然法则基础上人为设定的行动标准,只是一种行为高度,只是《易经》衍生文化以峰值点为基准,人为设定的超标标准而已。道德人伦没有责任和义务,只是一种标高,一种标准,一种准则,居于文化峰值点的顶端,是圣贤的要求。“孔德之容,唯道是从。…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或。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所以它只是“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的标高、标准或准则,不是责任和义务。

相比之下,法律则是人的行动底线,行为原则。底线是不可缺少的品质,  原则是不可遗失的尊严。法律的位置是设置在文化峰值点最底端的强制措施。对每一个人而言,法律设立了某个行为的底线原则,也设定了某一行动的底线标准。有原则有底线就有责任和义务,就是任何人或事物都必须遵章守纪的准则。法律没有示范效应,只有警示、告诫作用。在原则和底线之上人人平等,必须遵守,也就是说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道德人伦有示范效应,如果你是圣人,你可以做出来让大家看,让大家遵照你的模样去做,这里也有一个准则,就是你做到就做,做不到就不做,不是责任和义务你必须执行。而法律是设置在人的行为峰值点最底端的行为标准,是人的行动底线和行为原则,不得逾越!

因此,只有抛弃设置在文化峰值点上不切实际的道德人伦,走设置在人的行为峰值点最底端的文明标准,让人人知道什么是底线和原则,什么是责任和义务,才能让人人都做一个踏踏实实、遵纪守法的人。

对于已经失去光泽的思想理论,我们不能因为其曾经的辉煌而紧抱着不放,不放弃已经的已经,就是把已经的思想置于现实的合理之上,行为已经的已经现实,导致新的认知无法跟进,无法建立全新的哲学思想。

黑格尔说:“哲学的任务在于理解存在的东西,因为存在的东西就是理性,就个人来说,每个人都是他那个时代的产儿,哲学也一样,它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哲学就应该是紧随时代发展的产物。

黑格尔哲学的逻辑思维方法最终开拓了西方人的八种思维方法,即人类看问题通常有三种思维方式,即主观思维,客观思维,辨证思维。

四种感观反应,即抽象、形象、逻辑、情感反应。

八种思维方法,即一、基础逻辑思维方法,事物发展中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的原因与结果。

二、系统思维方法,事物发展中系统内部顺序编程的思维方法。

三、事物发展的矛盾性与互补互斥性,相互消减性。

四、事物发展静止与运动性,量变与质变性,相对与绝对性。

五、事物发展的结构性。

六、判定与筛选性,判断,否决,选择筛选的作用性。

七、逻辑编辑思维。

八、假设法、排除法、反证法。

这八种思维方法是人类从观察事情发生到决定事态进展,再到最终处理问题的必然方法。这一切意识来自人类的自觉行动,也就是先天条件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产生存在与泯没的原因,最终形成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原则,即“实体即主体”的事物从存在到泯没的思想,最终到“绝对精神等同于客观存在”的思想,这里是事物从存在到泯没、再到重生的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

“实体即主体”思想的实质内容是思维与存在并存,意识与物质同在,思维是事物的本质,本质是思维的反映;思维、主体和存在是事物从存在到泯没所经历必然过程。

黑格尔哲学的思想方法在孟子的思想中可以看到,孟子认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等等思想都是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存在的物质世界只是思维的最后阶段,把精神置于事物的前端,把物质从开始到泯没用“实体即主体”思想来诠释做人的全部过程。

哲学就应该是“实体即主体”“存在即合理”,且“先人后理”的世界,而绝非“顺乎天而应乎人”的概念。黑格尔哲学把“绝对精神”置身于物质泯没后重生的物质发展阶段,这是把事物发展放置在精神现象反映现实存在的顶端,把精神现象归到生而后死,死而后生的境界。用孟子的话说就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道理中国人很明白,但是却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原因是中国的理学没有升华到哲学的界面,仍然混杂在自然科学与《易经》理论之中,导致中国传统理学无法开启“爱心与智慧”之门,把人性升华到一个全新的逻辑思维的界面。

作为中国人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环境中,应该说是深知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方法,但是当你细致地疏理中国传统文化时,你还真的难以找到有关辨证思维的思辨方法,只看了定义性的教条文献,无论中国古文多么博大精深,内涵深刻,真正的形而上的东西真的很少,甚至就没有。当你系统全面的了解中国古典文化时,你的最终结论还是中国理学认为的“究天理,灭人欲”的说词,理在先,人在后的物性理论。

但是事实是无论你怎么理解哲学,哲学都应该是凌驾于物质条件与思想意识之上的学问,哲学的最高目的就是“以人为本”,一切目的都是围绕着“人”的存在而保障“理性的和谐”。可喜的是当代中国哲学已经完全抛弃孔朱思想,站上了“以人为本”的高度,甚至超越西方哲学,建塑起全新的哲学理念,并成就耀眼的光芒,正在向全世界传播。

黑格尔说:“哲学的最高目的,就在于确认思想和经验的一致,并达到自觉的理性与存在于事物中的理性的和解,亦即达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无论怎么理解哲学的最高境界都是回归人性的行动底线和行为原则,把客观理性凌驾于物质和精神之上,用理念、自然与逻辑的概念来认知事物生成到消没于宇宙空间,轮回着事物发展从生到死再到重生的全部进程。

而灵魂与精神作为理性存在,在回归地球之后仍旧要遵循人性的行动底线和行为原则,起源全新的概念,做到法纪人为,人人尽遵的标准。这也等同于道家轮回不死的思想观念,但是道家思想凌乱,没有完整的思想体系,以致于后世沿着他们这条思想天梯向上爬时,各找各的道,各爬各的天梯,产生无数歪理邪说。

从这里就能理解中国传统理学是必死的学问,不死不足以后生,不死就无法将“轮回不死”站上“客观存在”的界面,无法启动事物发展从生到死再到重生的全部进程。

哲学的本意是什么?哲学的本意是了解人类的思想本原,从底线找定位,而非高位设人伦。从原则底线找法律准绳,归纳事物发展从生到死再到重生的结构性,总结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围绕人性的本原,分析经验教训,记忆经验方法,积累优质经验与方法,为现实存在服务,做到在原则和底线之下人人平等,没有特殊,没有高标准的人伦道德,只有最低标准的行动底线和行为原则,做到人人遵守,不得逾越!。

哲学的最高目的,就是把人类总结的经验记忆碎片,通过形而上的方式,升华到思想与经验统一的境界,用逻辑性的方式结束思想与经验的进程,以达到不断积累、总结,利用,创新,消亡,再积累,再总结,再利用,再创新,再消亡的轮回反复的过程。

无论你用什么方法创建新的哲学体系,始终有一点你不能脱离,就是你不能超越“人”的界面,而必须围绕着“人”的存在为本原,达成理性与现实的统一。如果没有人哪来的理学和哲学呢?

理学的悲剧在于“阴阳”看世界,把“阴”与“虚无”关联到一起。事实上阴就是阴。因为“阴”本身来源于女人,是实际的存在。“虚无”就是虚无。虚无是空虚不存在,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这是因为在《易经》文化中没有明显的三元文化导致的结果。在《易经》文化中阴阳、天地是事物存在的本原,这里没有“空间”存在的文化。事实上事物是存在于天、地、空间三者之间的产物,这里有一个“空间”存在,而《易经》文化没有“空间”概念,于是持《易经》文化者便把“空间”概念强加到“阴”之中了,这就形成中国古人把虚无、空虚、灵魂、精神、理念、意志、死亡、消逝等等与“空间”有关的概念都强加在“阴”的概念之中了,混淆阴、女人、生殖器、月光、黑夜等等实体概念,把原本清晰的概念复杂化了。

而事实是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天、地、空间三者并存的世界,人类的认知也分理念、自然与逻辑三个阶段。空间就是空间,是客观现实的已经存在。这种存在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不是说你说存在它才存在,也不是说你说它不存在它就不存在在。存在与不存在“空间”都以存在的形式存在于你的眼前。比如你与黄瓜。当你看到时黄瓜你会产生理念,分析黄瓜的自然存在,而后逻辑分析你是改变它的存在,还是保留它的存在。

这个过程就是你看到黄瓜是吃掉它还是保存它,从观察到定义,是存在或消灭的过程,也是你与黄瓜之间存在与消没的过程。这中间就有个“空间”存在于你与黄瓜之间,这个“空间”是客观理性存在,即无法消除,也无法自我消没,只有在理念的主导下,以位置来确定“空间”是否改变。你只有通过理念转换来确定“理性与现实的和解”,也就是说你只有通过理念、自然与逻辑三个阶段来决定你是吃掉黄瓜还是保存黄瓜。

而中国传统理学的症结就在这里,中国传统理学没有“空间”概念,只有黄瓜与人,人与黄瓜概念,没有“空间”距离概念。是人吃黄瓜还是黄瓜吃人没有理念转换,只有人吃黄瓜这个峰值点上的强制定义。没有人吃黄瓜还是保存黄瓜,以及不保存黄瓜的概念转换和逻辑分析思维,并且概念转换和逻辑分析思维这一切都不存在。只存在黄瓜人,人黄瓜。没有吃不吃的中间过程,只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者之间的关系。这就完全缺失了思维是事物的本质,本质是思维的反映这一客观现实存在。所以黑格尔甚至说:“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实际上,在孔子那里只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西塞罗留下给我们的‘政治义务论’,便是一本道德教训的书,比孔子所有的书内容都丰富,而且更好。”这就是中国传统理学的症结。

现实是主观现实主义者站在主观的角度,否定客观存在差异,竭力要求维护对准备性知识的权威接受,对不确定性、缺陷性、矛盾性、差异性的认知“空间”概念采取排斥性态度,否定或不接受事物存在“空间”概念,存在内在因素,认定事物只存在正面和反面,否定或不接受事物与事物有“空间”存在,否定或不接受逻辑分析阶段,直接用是与否来确定人事行为。然而,往往正是事物有“空间”存在,事物内部存在不确定性、缺陷性、矛盾性、差异性才导致事物发生变化,而这些正是事物出现生、死、消没、重生的根本原因。

主观现实主义者对于正确的现实存在用强制与曲解的手段贯彻到实际应用中去,而无法把正确的哲学精神落地生根。西方人不了解中国传统理学的内核,中国人又不愿修正中国传统理学错误的症结,只能是顺其自然的存在与泯没了。

其实黑格尔哲学的理论框架有些是中国传统理学的核心价值观,只是由于中国古代理学在概念上无法摆脱“阴阳”看世界的自然规律阶段,无法形成一种全新的“空间”概念,无法把理学上升到客观唯心主义的“空间”界面,只能在主观物性的正反层面徘徊,而无法进步。

哲学分三个阶段,就是自然论阶段,主观与客观(意识)阶段,逻辑思维阶段,最终是绝对精神阶段。你无法摆脱“阴阳”看世界的自然阶段,在二元论原理的认知下,你就无法将认知升华到“阴、阳、空间”三者并存的认知领域去,更无法了解增加“空间”逻辑思维后的认知真谛,无法达成思想和经验的一致,完成认知事物从发生到泯没再到重生的全部过程。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